“那是什么?”
“那叫感状!是右大臣赐给这位尊贵的吉备真彦老爷!感谢他当初在战场上立下了大功!所以你明白他为啥这么神气了吧?”
“右大臣?难怪这么神气!”
四周的话语如潮水一般涌入迹见赤梼的耳朵里,他甚至无法堵住。看着眼前这个马背上傲慢的家伙,迹见赤梼的心中同时响起了两个声音:“大丈夫当如是也”,“彼可取而代之!”
山田寺。
“贺拔,我们现在有多少骑兵?”王文佐问道。
“大概有一千七百骑!”贺拔雍答道:“但是说实话,倭国的本地马真的很一般,大部分只能用来骑射,冲阵肯定不成!”
“不要抱怨了!”王文佐笑道:“有总比没有好,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,中大兄手头也只有这种马,你这么想不就好了?”
“这倒也是!”贺拔雍笑道:“不过他也不是傻子,吃了这一次亏,下次肯定会有防备的!”
“这我知道!”王文佐道:“不过我并不只为了打赢这一仗,你要抓紧时间募集人员便是!”
“是!不过来投报的倭人倒是踊跃的很!”贺拔雍笑道:“您发布感状的事情都传开了!”
“厚赏之下,必有勇夫!”王文佐笑道:“若是没人来,肯定是价钱太低!”
“哈哈哈哈哈!”贺拔雍闻言大笑起来:“您说的是,朝廷就是缺您这样的明白人!”
“好了,不说这些了!”王文佐笑道:“还有一件事情,百济到这边的下一批船就快到了,船上除了一部分倭兵之外,还有四百名定林寺的学员,算起来他们已经在寺中学了快两年了,我打算让他们来倭国长长见识!他们我都交给你!”
“我一定会好好安排他们的!”
“那就好,都交给你了!”王文佐满意的点了点头,作为跟随王文佐多年的老人,贺拔雍当然知道定林寺的那批学员在王文佐心中的地位,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出自百济国支持唐军的基层豪强,在定林寺学习其间又与王文佐等唐军将领建立了亲密师徒关系。一旦成长起来,无论是对朝鲜半岛的经营,还是组建以百济人为主体的军队,都是离不开这批人的。换句话说,他们就是王文佐“大唐本地化”的一次尝试,所以无论如何也要确保这批少年的安全。
“算起来我来倭国也有半年了!”王文佐叹了口气:“时间过得太快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