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宋濂、戴良等一帮儒教大佬被朱老板冠以胡党之名做掉之后,他们更是主动承担起了领袖士林的责任,成了文官集团新的主心骨。
此时,翰林学士刘三吾,侍读学士董伦,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张溥,文渊阁大学士朱善,这四位翰林院的首脑,正在刘三吾的值房中商量着什么。
门外,还有刘三吾的家人望风,显然事情机密。不可为外人所知。
他们讨论的正是即将到来的礼部会试。
当时朱老板提出各退一步,由楚王出题,文官录取,他们虽然表面上勉强答应,但是背地里已经在弹冠相庆了。
因为文官们负责录取的话,就可以把老六科举改革中,极重要的分科取士废掉了。什么狗屁科学、户学、工学进士,只要不考经学的,统统别想被录取!
“考官的名单已经出来了?”翰林学士刘三吾问道。他年逾花甲,但须发乌黑,双目有神,声音中气十足,一看就是精力过人之辈。
“赵部堂已经报上去了,虽然皇上还没来得及看,但估计最后也就是这些人了。”文华殿大学士张溥便答道。
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微微点头,表示是这么回事。然后两人凭着记忆将名单透露给刘三吾。
五年前朱老板废宰相撤中书后,终于享受到了大权独揽的快乐,但工作量也陡然激增……当然累的主要是太子,朱标这些年实际上干的就是宰相和中书省的活。
这一年年的熬下来,眼看着的疲惫不堪,朱老板心疼儿子,一直在寻求创建一种新的辅政体制。在四辅官制度尝试失败后,朱元璋又在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立华盖殿、武英殿、文华殿、文渊阁、东阁等大学士为翰林院官,其主要任务为侍于皇帝左右,以备顾问。
虽然这时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学士,还要受后者管理,但毕竟常伴君上,消息要远比后者灵通。
……
听两位大学士说完之后,刘三吾缓缓点头,问一旁的侍讲学士董伦道:“你都记住了吗?”
“嗯。”董伦微微颔首,学问好的人记忆力一定是极好的。
“私底下跟他们通个气,告诉他们,科工户三学,一个进士都不要录取。”刘三吾沉声道:“理由嘛,就是‘文理不佳、见识浅薄’,不足以为进士。”
“一个都不录取?”董伦微微皱眉道:“是不是太明显了?”
“斗争到这时候,一切都再明显不过了,再遮遮掩掩还有什么意义?”刘三吾哂笑一声道:“欲盖弥彰,止增笑耳。”
“不错,就是要让老六那帮人知道,不读圣贤书,就别想中进士,一个都不行!”张溥坚决同意道:“矫枉必须过正,这样才能杀住这股歪风邪气,看谁还敢不读圣贤书!”
“我也同意,必须要取消分科取士。”朱善接茬道:“当年老六一拍脑袋,又把唐朝就废掉的玩意儿翻出来。当成个宝似的效仿,根本就是不切实际、荒谬至极。完全没有可行性的!”
“好吧。”董伦点头同意:“我给张信他们传话。”
“注意保密,一定要单线联系,不可聚集。”刘三吾又叮嘱道。
“放心吧,这些年都学会怎么对付锦衣卫的密探了。”董伦点点头:“不会引起他们注意的。”
“好。”两位大学士点点头,刘三吾却依然皱眉道:
“老夫觉得光这样还不够。”
“怎么讲?”三人问道。
“我让人偷偷摸过底,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学经义的,我们只靠这一手没法把他们排除在外。”刘三吾忧心忡忡道:
“而且出题的是老六,他肯定会出一些国子大学之外学不到的题目,来帮他的大学生考中进士。”
“那简直是一定的。”三人深以为然,张溥捻须寻思道:“其实经学、律学、甚至广文都还好,最麻烦的就是算学。别的科目孰优孰虑,总还能见仁见智,唯有算学,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不会就是不会。”
“是啊,所有人还都得考……”朱善和董伦苦恼的点头道:“老六肯定会在这上头捣鬼的!”
其实按朱桢最初的设计,只有算学进士才需要考算学,但朱老板认为,算数实在太重要了,当官的不会数学,就等着被下面人糊弄吧。所以将算学定为了必考科目。地位比经学还高,你说气人不气人。
虽然地方的州府县学也都开设了相应的科目,那些诗书传家的缙绅大户,还延请了数学名家,对应试的子弟进行辅导。但应试的举子们毕竟接触数学的时间太短,很多人甚至还不入门。就算那些有天赋的子弟,谁敢说所有的难题怪题都会解?
要是这一门考个不合格,另外两门考的再好也白搭,直接落第完蛋。
所以老六还真能靠这一科,把国子大学以外的人都挡在进士门外。
卫道士
翰林学士值房中,刘三吾的话勾起一片忧虑。
“以老六的阴险毒辣,肯定会出那种只有他们自己人会的题目。批这种卷子又不像看文章,还能模棱两可,答案就那一个,对就是对错就是错,我们的人阅卷也玩不出花来!”朱善苦着脸道:“他肯定会用这一科,把我们的人都挡在外头的。”
“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必须主动出击,把他这招废掉!”刘三吾便沉声道。
“怎么个主动出击?”三人一听有门,齐刷刷望向上司。
“考题出来之后,礼部要印制考卷。”便听刘三吾幽幽道:“赵部堂这位大宗伯,肯定能提前看到题目……”
“啊,掌院的意思是?”三人震惊的看着刘三吾,没想到他居然这么野。
“不错,赵部堂身为礼部尚书,自当以维护圣人道统为己任,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圣人门徒被奸人算计,全都落榜吧?”刘三吾面不改色道:“为了圣教的未来,他有责任帮助他们,哪怕担一些风险也在所不惜。”
“……”三人光听听,感觉都要吓尿了,朱善心惊胆战道:“那是担一些风险吗?一旦走漏了风声,不光是他,我们这些人也得陪着掉脑袋。”
“掉脑袋?会那么便宜你?皇上不把你我扒皮揎草才怪。”董伦苦笑道:“甚至连家里人都会跟着遭殃的。”
“为了圣教,为了子孙后代,我们必须冒这个险。”刘三吾却一副狂热的卫道士模样,咬牙切齿道:“诸位,平日里,你们不是都是口口声声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吗?成仁取义,就在今朝!怎么,犹豫了?害怕了?准备自食其言了?!”
“怎么会呢……”三人一起摇头,唯恐摇的比别人慢。
确实,自宋室灭亡之后,圣教已经沉沦太久,在元朝统治的百年里,儒生的地位与乞丐相当,都是社会最底层。孔孟的道统已经衰微如风中残烛了。
好容易趁着元明鼎革之际,儒教重新登堂入室,这才缓过这口气儿来。但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,却碰上朱老板和老六这对,对圣教充满恶意的父子。
先是朱老板把儒教的命根子——科举,一停就是十几年,让全天下的读书人报国无门……当然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,更准确的描述是,把他们隔绝在了政权之外。
这对刚刚复兴的儒教来说,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。如果不尽快恢复科举,他们将再次被边缘化,沦落到跟道教佛教一样的命运。甚至还不如人家……
所以从朱元璋停科举的那天起,一茬一茬的读书人,便为恢复科举奔走呼号,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宋濂、戴良、李仕鲁、陈汶辉……这一位位圣教先烈在天上看着